当前位置:主页 > 化验仪器

煤炭全水分的检测方法?

时间:2024-04-10 06:05|来源:未知|作者:admin|点击:0次

一、煤炭全水分的检测方法?

有两种做法。

因为全水是煤炭的一个重要指标,全水的含量越高,相应的煤质就越差。

在煤质化验中,一般采用两种做法来测定煤中的全水含量。

第一种叫做烘箱法,将样品置于高温下进行脱水,随后用称量法计算失重的质量差值,从而推算出煤中的全水含量。

第二种叫做气体比重法,利用氢气对样品中的水分进行还原,然后通过比重计算法计算出煤中的全水含量。

这种方法的精度更高,但需要专业仪器的支持。

总的来说,煤质化验中对于煤的全水含量的测定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做法可以得到相应准确的结果,为产业提供参考信息。

二、煤的热值的测定?

煤的发热量是煤质分析的重要指标之一。检测煤炭的发热量需要用到煤炭化验仪器-高精度微机全自动量热仪 。

首先,煤作为动力燃料,其发热量越高,经济价值就越大。煤在燃烧或气化过程中,还需用其发热量来计算热平衡、耗煤量和热效率。

煤的发热量表征煤炭各种特征的综合指标,在煤质研究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

煤的发热量也是反映煤化程度的指标,发热量还作为煤炭分类的指标。希望以上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三、煤化验常规分析项目?

一般来说,煤的化验常规分析分析项目包括:水分、灰分、挥发分、固定碳、全硫、各形态硫、磷、真相对密度、碳酸盐、煤灰熔融性、苯萃取物产率、元素分析、煤成分、可磨性、粘结指数、着火温度、发热量、筛分试验、挥发份、全硫St、煤的发热量、胶质层最大厚度、粘结指数测定、哈氏可磨指数。

四、煤质化验中,Mt、Mad、Aad、Vad各代表什么意思?

现在我们常报的水份指标有:

1、全水份(Mt),是煤中所有内在水份和外在水份的总和,也常用Mar表示。通常规定在8%以下。

2、空气干燥基水份(Mad),指煤炭在空气干燥状态下所含的水份。也可以认为是内在水份,老的国家标准上有称之为“分析基水份”的。

第二个指标:灰分

指煤在燃烧的后留下的残渣。

不是煤中矿物质总和,而是这些矿物质在化学和分解后的残余物。

灰分高,说明煤中可燃成份较低。发热量就低。

同时在精煤炼焦中,灰分高低决定焦炭的灰分。

能常的灰分指标有空气干燥基灰分(Aad)、干燥基灰分(Ad)等。也有用收到基灰分的(Aar)。

第三指标:挥发份(全称为挥发份产率)V

指煤中有机物和部分矿物质加热分解后的产物,不全是煤中固有成分,还有部分是热解产物,所以称挥发份产率。

挥发份大小与煤的变质程度有关,煤炭变质量程度越高,挥发份产率就越低。

在燃烧中,用来确定锅炉的型号;在炼焦中,用来确定配煤的比例;同时更是汽化和液化的重要指标。

常使用的有空气干燥基挥发份(Vad)、干燥基挥发份(Vd)、干燥无灰基挥发份(Vdaf)和收到基挥发份(Var)。

其中Vdaf是煤炭分类的重要指标之一。

第四个指标:固定碳

不同于元素分析的碳,是根据水分、灰分和挥发份计算出来的。

FC+A+V+M=100

相关公式如下:FCad=100-Mad-Aad-Vad

FCd=100-Ad-Vd

FCdaf=100-Vdaf

第五个指标:全硫St

是煤中的有害元素,包括有机硫、无机硫。1%以下才可用于燃料。部分地区要求在0.6和0.8以下,现在常说的环保煤、绿色能源均指硫份较低的煤。

常用指标有:空气干燥基全硫(St,ad)、干燥基全硫(St.d)及收到基全硫(St,ar)。

五、煤质化验全过程讲解?

煤质化验全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样品采集:从煤堆或煤仓中采取有代表性的样品,并确保样品能够反映煤的整体情况。2. 样品制备:将采集的样品进行破碎、混合、缩分等步骤,以制备成用于化验的煤样。3. 工业分析:测定煤的挥发分、水分、灰分等指标,以评估煤的工业价值。4. 元素分析:测定煤中碳、氢、氧、氮等元素的含量,以了解煤的化学组成。5. 热值测定:测定煤的低位热值和高位热值,以评估煤作为燃料的价值。6. 结论报告:根据上述步骤所得结果,出具详细的化验报告,对煤的质量、用途等进行综合评价。以上就是煤质化验的全过程,每个步骤都要求精确细致,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六、煤质全水是怎么测定的?

一、煤的内水、外水、和全水的意思2、煤的外在水分,是附着在煤颗粒表面的水分。

外在水分很容易在常温下的干燥空气中蒸发,蒸发到煤颗粒表面的水蒸气压与空气的湿度平衡时就不再蒸发了。

3、煤的全水分,是煤的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的总和, 是煤炭按灰分计加中的一个辅助指标。

必须指出的是,化验室里测试煤的全水分时所测的煤的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与上面讲的煤中不同结构状态下的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是完全不同的。

化验室里所测的外在水分是指煤样在空气中并同空气湿度达到平衡时失去的水分(这是吸附在煤毛细孔中的内在水分也会相应失去一部分,其数量随当时空气湿度的降低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时残留在煤中的水分为内在水分。

显然,化验室测试的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除与煤中不同结构状态下的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有关外,还与测试是空气的湿度和温度有关。二、检测方法1、无钢丝的皮带上煤炭及其配比原料的含水量测定方法在型煤的生产过程中,煤的燃值、挥发性、水份、粘合性是影响其质量的主要因素。

其中水份的配比是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在型煤生产过程中,需对干燥机入料与出料口的煤粉和煤粒进行水分检测。

MS-580 煤粉近红外水分仪和MS-590煤粉和原煤微波水分仪,专门型煤厂型煤配比水分检测量身定制,特别适合无钢丝的皮带上测量煤炭、及其配比原料的含水量。

2、料仓内、下料口、斗内对煤粉进行在线水分测定方法煤质在线分析包含:灰分、水分、热值等重要指标。

为了消除水分对灰分测定结果的影响。

1%的水分约相当于 0.2%的灰分测定偏差。

假定煤质水分在 5%~10%之间,则水分变化引起的灰分测定偏差为 ±1.0%。水分和灰分仪配合使用,由于微波水分仪测量精度可达±0.2%,由水分引起的灰分测量误差可忽略不计,可以大大提高灰分测量精度。

MS-101(102)系列接触式煤粉微波水分仪 ,专门为型煤厂型煤配比水分检测量身定制,特别适合在料仓内、下料口、斗内对煤粉进行在线水分测量。

七、如何用目测煤质?

煤炭的好坏,不外呼煤质,矸石,含硫,水分所决定的。

首先,煤质的的判断,应该从强度,硬度着手;矸石,以片状和颗粒状分类,以颜色的深浅划分;硫,以高,中,低区别;水分,以5%为界。

现在,就以6000的,含硫为1以下,3公分以下的无烟粉煤来讲。当然,如果有出入,请大家不要见笑,如果有更高明的办法,请不要吝啬。

取样。我个人认为,在煤堆取样,不应少于20个点。每个点的深度不少于50厘米,最后带走的样品不少于5公斤。

抓一把,用力捏。一般是强度,硬度越好的,媒质越好。

抓一把,摊在手心里,仔细看,如果有矸石,而且矸石是成颗粒状。就先看大于1厘米的矸石,有几颗。如果超过3颗,发热没有6000。如果没有大的,再看小于1厘米的矸石有几颗,如果超过7颗,也没有6000。如果矸石是片状,不用看,没有6000。矸石的颜色越深,含硫越高,反之,就低。

含硫主要是看煤块中的铜线和单独的铜晶体。0。5以下的含硫是看不的明显的硫的。0。5----0。7,在煤块上有1至2丝铜丝或一小节暗硫。0。7----0。99的,有三丝以下的铜丝或2小节以下的暗硫。1----1。5,有明显的铜线,铜晶体或者有3至4节暗硫。1。5---2,有明显的铜晶体,有单个的铜晶体出现,暗硫不少于5节。2-----3有明显的大个铜晶体。

一般煤分为高2以上,中1---2,低1以下。如何简单的区分。我个人总结了几个简单的办法。抓一把煤,捏几下,扔掉,看手上的残留煤粉,再搓几下,颜色越深,硫越高。黑得发亮的,不用说是高硫煤,瓦灰色,颜色浅的,是中硫。颜色搓不变的,是1以下的,并且,硫越低,残留在手上的煤粉越少。抓一大把,冲洗干净,对着太阳,你会看到彩虹,彩虹越漂亮,美丽。含硫越高,反之就低。抓一把,扔在燃烧的火里,迅速的把头伸过去。0。5以下的,基本没有什么味道,低0。5--1的没有多大的味道,1-----2的,有呛人的味道,高硫的,呛人得很。。。。。。。

水分的识别,抓一把,捏一下,自然的松开。如果手心里的煤自然的散开,从手指缝隙漏出,没有明显的湿润感,这个水分应该就是5%。如果煤有成跎,但没有超过1/3,应该是6%,超过2/3是7%,煤砣上有手指印,8%,有水滴9%。。。。

水分的多少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在短时间里对媒质没有什么影响,但时间长了,特别是发热量,有非常大的影响。

当然,人是不能和机器比的。但是,如果你凭肉眼得出的发热和含硫和化验的相差在200大卡和0。4的含硫以内,做煤应该亏不了,如果你的发热在50,含硫在0。2以内, 我想。。。。。。

八、谁知道煤的发热量是怎样测?

煤的发热量的测定:目前通有的方法使用电脑氧弹量热仪,具体的方法就是用分析天平称一克左右的分析煤样,放置氧弹中充氧,然后,将氧弹放置电脑量热仪中,电脑会自动测出煤的弹筒发热量,再输入煤的水分、硫分等指标,就可以自动计算出煤的低位发热量。

九、煤炭化验全水分方法?

取一定量的煤样,通常为1克左右,称重并记录质量。

将煤样放入干燥器中,在105℃下干燥至恒重,通常需要干燥4-6小时。

取出干燥后的煤样,再次称重并记录质量。

计算全水分含量。全水分含量=(干燥前质量-干燥后质量)/干燥前质量×100%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全水分测定时,应该遵循相关的安全规范和标准,确保操作正确。同时,为了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应该选择合适的煤样、控制干燥时间和温度,并使用精密的称重器具。

Copyright © 2024 温变仪器 滇ICP备2024020316号-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