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检测仪器

了解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分类目录

时间:2024-08-21 10:18|来源:未知|作者:温变仪器|点击:0次

一、了解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分类目录

什么是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是一种可以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它们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病原微生物通过感染人类或其他生物体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为什么需要病原微生物分类目录

病原微生物具有多样性,不同病原微生物将引起不同类型的疾病,因此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分类是非常重要的。病原微生物分类目录是一种对病原微生物进行系统分类的工具,它可以帮助科学家、医生和公共卫生工作者更好地了解不同的病原微生物,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分类

病原微生物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分类:

  1. 按病原体类型分类: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类型,可以将其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2. 按疾病类型分类:

    根据不同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类型,可以将其分为感染性疾病、寄生虫感染和真菌感染等。

  3. 按分类学分类: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学特征,可以将其分为纲、目、科、属和种等级。

病原微生物分类目录的作用

病原微生物分类目录在传染病研究和公共卫生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科学研究:

    病原微生物分类目录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准确的分类系统,有助于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病原微生物的特征、传播途径和病理机制。

  • 疾病诊断:

    病原微生物分类目录能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根据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信息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 公共卫生管理:

    病原微生物分类目录为公共卫生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策略,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

通过了解病原微生物,我们能更好地应对传染病的威胁。病原微生物分类目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科学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各类病原微生物的特点和行为。只有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深入研究和分类,我们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蔓延。

感谢您阅读本文,相信通过阅读本文,您对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作用有了更好的了解。

二、病原微生物分类及目录-了解不同病原微生物的类型和特征

什么是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目录对于了解不同病原微生物的类型和特征具有重要作用。

细菌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可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包括白色念珠菌、化脓性链球菌和痤疮杆菌等,而革兰氏阴性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菌和变形杆菌等。

病毒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微生物,只能寄生在细胞内才能生存和复制。病毒可通过感染人体细胞来引起各种疾病,如流感病毒、HIV病毒和乙肝病毒等。

寄生虫

寄生虫是一类可以感染人和动物的生物体,包括原生动物、线虫、吸虫和绦虫等。寄生虫感染会导致多种寄生虫病,如疟疾、血吸虫病和蛔虫病等。

真菌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真核生物,包括霉菌、酵母菌和子囊菌等。真菌感染通常发生在人体的皮肤、黏膜和指甲等部位,如念珠菌感染和白色念珠菌感染等。

总结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目录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不同病原微生物的特征和感染方式。在预防和治疗传染病方面,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分类病原微生物是非常重要的。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对病原微生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感谢阅读本文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本文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有关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目录,从而更好地了解和防范疾病的发生。如果您还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帮助,请随时联系我们。

三、什么叫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是按照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危害和传染性进行划分的,一共可以分为四类,第一二类是属于高致病病的病原微生物,第一类是能够让人或者动物都发生很严重的一种病原体;

第二类是能够让人以及动物都发生严重疾病,还可以在人体和动物之类游走的一种微生物,第三类是能够让人体和动物发生疾病,但是不会导致生命危险;

第四类是不会导致人体和动物发生疾病的病原微生物。

四、什么是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是按照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危害和传染性进行划分的,一共可以分为四类,第一二类是属于高致病病的病原微生物,第一类是能够让人或者动物都发生很严重的一种病原体;

第二类是能够让人以及动物都发生严重疾病,还可以在人体和动物之类游走的一种微生物,第三类是能够让人体和动物发生疾病,但是不会导致生命危险;

第四类是不会导致人体和动物发生疾病的病原微生物。

五、如何理解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 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但只有部分微生物可以侵犯人体引起疾病,这些微生物被称为病原微生物或病原体。病原微生物与人类之间进行着长期而复杂的斗争,病原微生物通过不断繁殖、变异和进化,增强自己的毒力或致病力是人类疾病的罪魁祸首,人类则通过机体强大的免疫系统消灭、排出、战胜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1]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就是病原体生存的场所,医学上称为病原体的宿主。病原体在宿主中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这一过程称为感染。不过人体或动物不像人工培养细菌的培养基,可以让病菌不受限制地肆意生长繁殖,轻易地导致机体死亡。病原体入侵人体后,在发生感染的同时,能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一系列免疫应答与之对抗,这称之为免疫。

感染和免疫是一对矛盾,其结局如何,根据病原体和宿主两方

面力量强弱而定。如果宿主足够强壮,可以根本不形成感染;即使形成了感染,病原体也多半会逐渐消亡,于是患者康复;如果宿主很虚弱而病原体很凶猛,则感染扩散,病人将会死亡。

除了宿主自身的力量,有效的抗菌药物和其它措施的协同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多数疾病是可以很快治好的。依靠不断发展的科学进步,总是能够不断控制和消灭有害人类和动物的微生物。

有研究表明,浇灌粪肥的蔬菜会被病原微生物污染,距离施肥时间越近,蔬菜表面大肠菌群数量越多,用自来水浸泡、冲洗等方法对去除蔬菜表面的大肠菌群有一定效果,其中以冲洗效果最佳。此外,最好的杀灭蔬菜病原菌的方法是沸水浸泡。

六、病原微生物如何分类?

病原微生物是按照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危害和传染性进行划分的,一共可以分为四类,第一二类是属于高致病病的病原微生物,第一类是能够让人或者动物都发生很严重的一种病原体;

第二类是能够让人以及动物都发生严重疾病,还可以在人体和动物之类游走的一种微生物,第三类是能够让人体和动物发生疾病,但是不会导致生命危险;

第四类是不会导致人体和动物发生疾病的病原微生物。

七、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总计多少种病原微生物?

380种

1.类天花病毒

2.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

3.东方马脑炎病毒

4.埃博拉病毒

5.Flexal病毒

6.瓜纳瑞托病毒

7.Hanzalova 病毒

8.亨德拉病毒

9.猿疱疹病毒 

10.Hypr病毒

11.鸠宁病毒

12.Kumlinge病毒

13.卡萨诺尔森林病病毒

14.拉沙热病毒

15.跳跃病病毒  

16.马秋波病毒

17.马尔堡病毒

18.猴痘病毒

19.Mopeia病毒(和其他Tacaribe病毒)

20.尼巴病毒

21.鄂木斯克出血热病毒

22.Sabia病毒

23.圣路易斯脑炎病毒

24.Tacaribe病毒

25.天花病毒

26.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

27.西方马脑炎病毒

28.黄热病毒

29.蜱传脑炎病毒g

30.布尼亚维拉病毒

31.加利福利亚脑炎病毒

32.基孔肯尼雅病毒

33.多里病毒

34.Everglades病毒

35.口蹄疫病毒

36.Garba病毒

37.Germiston病毒

38.Getah病毒

39.Gordil病毒

40.其它汉坦病毒

41.引起肺综合征的汉坦病毒

42.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汉坦病毒

43.松鼠猴疱疹病毒

44.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45.艾滋病毒(I型和II型)

46.Inhangapi病毒

47.Inini病毒

48.Issyk-Kul病毒

49.Itaituba病毒

50.乙型脑炎病毒

51.Khasan病毒

52.Kyz病毒

53.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嗜神经性的)病毒

54.Mayaro病毒

55.米德尔堡病毒

56.挤奶工结节病毒

57.Murcambo病毒

58.墨累谷脑炎病毒 (澳大利亚脑炎病毒)

59.内罗毕绵羊病病毒

60.恩杜姆病毒

61.Negishi病毒

62.新城疫病毒

63.口疮病毒

64.Oropouche病毒

65.不属于危害程度第一或三、四类的其他正痘病毒属病毒

66.Paramushir病毒

67.脊髓灰质炎病毒h

68.Powassan病毒

69.兔痘病毒 (痘苗病毒变种)

70.狂犬病毒(街毒)

71.Razdan病毒

72.立夫特谷热病毒

73.Rochambeau病毒

74.罗西奥病毒

75.Sagiyama病毒

76.SARS冠状病毒

77.塞皮克病毒,

78.猴免疫缺陷病毒

79.Tamdy病毒, 

80.西尼罗病毒

8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毒

82.腺病毒

83.腺病毒伴随病毒

84.其他已知的甲病毒

85.星状病毒

86.Barmah森林病毒

87.Bebaru病毒

88.水牛正痘病毒:2种(1种是牛痘变种)

89.布尼亚病毒

90.杯状病毒

91.骆驼痘病毒

92.Colti 病毒

93.冠状病毒

94.牛痘病毒

95.柯萨奇病毒

96.巨细胞病毒

97.登革病毒

98.埃可病毒

99.肠道病毒

100.肠道病毒-71型

101.EB病毒

102.费兰杜病毒

103.其他的致病性黄病毒

104.瓜纳图巴病毒

105.Hart Park病毒

106.Hazara病毒

107.甲型肝炎病毒

108.乙型肝炎病毒

109.丙型肝炎病毒

110.丁型肝炎病毒

111.戊型肝炎病毒

112.单纯疱疹病毒

113.人疱疹病毒6型

114.人疱疹病毒7型

115.人疱疹病毒8型

116.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

117.流行性感冒病毒(非H2N2亚型)

118.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H2N2亚型

119.Kunjin病毒

120.La Crosse病毒

121.Langat病毒

122.慢病毒,除HIV外

123.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124.麻疹病毒

125.Meta肺炎病毒

126.传染性软疣病毒

127.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128.阿尼昂-尼昂病毒

129.致癌RNA病毒B

130.除HTLV I和 II外的致癌RNA病毒C 

131.其他已知致病的布尼亚病毒科病毒

132.人乳头瘤病毒

133.副流感病毒

134.副牛痘病毒

135.细小病毒B19

136.多瘤病毒、BK和JC病毒

137.狂犬病毒(固定毒)

138.呼吸道合胞病毒

139.鼻病毒

140.罗斯河病毒

141.轮状病毒

142.风疹病毒

143.Sammarez Reef病毒

144.白蛉热病毒

145.塞姆利基森林病毒

146.仙台病毒(鼠副流感病毒1型)

147.猴病毒40

148.辛德毕斯病毒

149.塔那痘病毒

150.Tensaw病毒

151.Turlock病毒

152.痘苗病毒

153.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154.水泡性口炎病毒

155.黄热病毒(疫苗株,17D)

156.豚鼠疱疹病毒

157.金黄地鼠白血病病毒

158.松鼠猴疱疹病毒, 猴病毒属

159.小鼠白血病病毒

160.小鼠乳腺瘤病毒

161.大鼠白血病病毒

162.疯牛病

163.人克-雅氏病

164.吉斯特曼-斯召斯列综合征

165.Kuru病

166.瘙痒病因子

167.变异型克-雅氏病

168.炭疽芽孢杆菌

169.布鲁氏菌属

170.鼻疽伯克菌

171.伯氏考克斯体

172.土拉热弗朗西丝菌

173.牛型分枝杆菌

174.结核分枝杆菌

175.立克次体属

176.霍乱弧菌f

177.鼠疫耶尔森菌

178.鲁氏不动杆菌

179.鲍氏不动杆菌

180.龟分枝杆菌

181.伴放线放线杆菌

182.马杜拉放线菌

183.白乐杰马杜拉放线菌

184.牛型放线菌

185.戈氏放线菌

186.衣氏放线菌

187.内氏放线菌

188.酿(化)脓放线菌

189.嗜水气单胞菌/杜氏气单胞菌/嗜水变形菌

190.斑点气单胞菌

191.阿菲波菌属

192.自养无枝酸菌

193.丙酸蛛菌/丙酸蛛网菌

194.马隐秘杆菌

195.溶血隐秘杆菌

196.蜡样芽胞杆菌

197.脆弱拟杆菌

198.杆状巴尔通体

199.伊丽莎白巴尔通体

200.汉氏巴尔通体

201.五日热巴尔通体

202.文氏巴尔通体

203.支气管炎博德特菌

204.副百日咳博德特菌

205.百日咳博德特菌

206.伯氏疏螺旋体

207.达氏疏螺旋体

208.回归热疏螺旋体

209.奋森疏螺旋体

210.肉芽肿鞘杆菌

211.空肠弯曲菌

212.唾液弯曲菌

213.胎儿弯曲菌

214.大肠弯曲菌

215.肺炎衣原体

216.鹦鹉热衣原体

217.沙眼衣原体

218.肉毒梭菌

219.艰难梭菌

220.马梭菌

221.溶血梭菌

222.溶组织梭菌

223.诺氏梭菌

224.产气荚膜梭菌

225.索氏梭菌

226.破伤风梭菌

227.牛棒杆菌

228.白喉棒杆菌

229.极小棒杆菌

230.假结核棒杆菌

231.溃疡棒杆菌

232.刚果嗜皮菌

233.迟钝爱德华菌

234.啮蚀艾肯菌

235.产气肠杆菌 / 阴沟肠杆菌

236.肠杆菌属

237.腺热埃里希体

238.猪红斑丹毒丝菌

239.丹毒丝菌属

240.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241.脑膜炎黄杆菌

242.博兹曼荧光杆菌

243.新凶手弗朗西丝菌

244.坏疽梭杆菌

245.阴道加德纳菌

246.杜氏嗜血菌

247.流感嗜血杆菌

248.幽门螺杆菌

249.金氏金氏菌

250.产酸克雷伯菌

251.肺炎克雷伯菌

252.嗜肺军团菌

253.伊氏李斯特菌

254.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255.问号钩端螺旋体

256.多态小小菌

257.摩氏摩根菌

258.非洲分枝杆菌

259.亚洲分枝杆菌

260.鸟分枝杆菌

261.偶发分枝杆菌

262.人型分枝杆菌

263.堪萨斯分枝杆菌

264.麻风分枝杆菌

265.玛尔摩分枝杆菌

266.田鼠分枝杆菌

267.副结核分枝杆菌

268.瘰疬分支杆菌

269.猿分支杆菌

270.斯氏分枝杆菌

271.溃疡分枝杆菌

272.蟾分枝杆菌

273.肺炎支原体

274.淋病奈瑟菌

275.脑膜炎奈瑟菌

276.星状诺卡菌

277.巴西诺卡菌

278.肉色诺卡菌

279.皮诺卡菌

280.新星诺卡菌

281.豚鼠耳炎诺卡菌

282.南非诺卡菌

283.多杀巴斯德菌

284.侵肺巴斯德菌

285.厌氧消化链球菌

286.类志贺气单胞菌

287.普雷沃菌属

288.奇异变形菌

289.彭氏变形菌

290.普通变形菌

291.产碱普罗威登斯菌

292.雷氏普罗威登斯菌

293.铜绿假单胞菌

294.马红球菌

295.亚利桑那沙门菌

296.猪霍乱沙门菌

297.肠沙门菌

298.火鸡沙门菌

299.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

300.伤寒沙门菌

301.鼠伤寒沙门菌

302.小蛇菌属

303.液化沙雷菌

304.粘质沙雷菌

305.志贺菌属

306.金黄色葡萄球菌

307.表皮葡萄球菌

308.念珠状链杆菌

309.肺炎链球菌

310.化脓链球菌

311.链球菌属

312.猪链球菌

313.斑点病密螺旋体

314.苍白(梅毒)密螺旋体

315.极细密螺旋体

316.文氏密螺旋体

317.解脲脲原体

318.创伤弧菌

319.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320.假结核耶尔森菌

321.人粒细胞埃立克体

322.查菲埃立克体

323.粗球孢子菌

324.马皮疽组织胞浆菌

325.荚膜组织胞浆菌

326.巴西副球孢子菌

327.伞枝梨头霉

328.交链孢霉属

329.节菱孢霉属

330.黄曲霉

331.烟曲霉

332.构巢曲霉

333.赭曲霉

334.寄生曲霉

335.皮炎芽生菌

336.白假丝酵母菌

337.头孢霉属

338.卡氏枝孢霉

339.毛样枝孢霉

340.新生隐球菌

341.指状菌属

342.嗜刚果皮菌

343.伊蒙微小菌

344.絮状表皮癣菌

345.皮炎外瓶霉

346.着紧密色霉

佩氏着色霉

347.木贼镰刀菌

348.禾谷镰刀菌

349.串珠镰刀菌

350.雪腐镰刀菌

351.尖孢镰刀菌

352.梨孢镰刀菌

353.茄病镰刀菌

354.拟枝孢镰刀菌

355.三线镰刀菌

356.地霉属

357.罗布罗布芽生菌

358.灰马杜拉分枝菌

359.足马杜拉分枝菌

360.小孢子菌属

361.毛霉属

362.黄绿青霉

363.桔青霉

364.圆弧青霉

365.岛青霉

366.马内菲青霉

367.展开青霉

368.产紫青霉

369.皱褶青霉

370.杂色青霉

371.纯绿青霉

372.卡氏肺孢菌

373.科恩酒曲菌

374.小孢子酒曲菌

375.申克孢子细菌

376.葡萄状穗霉属

377.木霉属

378.红色毛癣菌

379.单端孢霉属

380.木丝霉属

八、哪类病原微生物属于第一类病原微生物?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第八条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后制定、调整并予以公布;动物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后制定、调整并予以公布。

第九条 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的设备;

(二)具有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员;

(三)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的措施;

(四)具有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采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样本的工作人员在采集过程中应当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并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作详细记录。

第十条 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通过陆路运输;没有陆路通道,必须经水路运输的,可以通过水路运输;紧急情况下或者需要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运往国外的,可以通过民用航空运输。

第十一条 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运输目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用途和接收单位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

(二)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容器应当密封,容器或者包装材料还应当符合防水、防破损、防外泄、耐高(低)温、耐高压的要求;

(三)容器或者包装材料上应当印有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生物危险标识、警告用语和提示用语。

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批准。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运输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批准;需要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运输或者运往国外的,由出发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进行初审后,分别报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批准。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在检验检疫过程中需要运输病原微生物样本的,由国务院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批准,并同时向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通报。

通过民用航空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除依照本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取得批准外,还应当经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批准。

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关于运输高致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本条第一款规定条件的,应当即时批准。

第十二条 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由不少于2人的专人护送,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有关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通过公共电(汽)车和城市铁路运输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

第十三条 需要通过铁路、公路、民用航空等公共交通工具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承运单位应当凭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批准文件予以运输。

承运单位应当与护送人共同采取措施,确保所运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安全,严防发生被盗、被抢、丢失、泄漏事件。

第十四条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指定的菌(毒)种保藏中心或者专业实验室(以下称保藏机构),承担集中储存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的任务。

保藏机构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储存实验室送交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并向实验室提供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

保藏机构应当制定严格的安全保管制度,作好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进出和储存的记录,建立档案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对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应当设专库或者专柜单独储存。

保藏机构储存、提供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其经费由同级财政在单位预算中予以保障。

保藏机构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五条 保藏机构应当凭实验室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取得的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批准文件,向实验室提供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并予以登记。

第十六条 实验室在相关实验活动结束后,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及时将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就地销毁或者送交保藏机构保管。

保藏机构接受实验室送交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应当予以登记,并开具接收证明。

第十七条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在运输、储存中被盗、被抢、丢失、泄漏的,承运单位、护送人、保藏机构应当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在2小时内分别向承运单位的主管部门、护送人所在单位和保藏机构的主管部门报告,同时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报告,发生被盗、被抢、丢失的,还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报告。

九、病原微生物分类都有哪些?

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真菌、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病原体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

浇灌粪肥的蔬菜会被病原微生物污染,距离施肥时间越近,蔬菜表面大肠菌群数量越多,用自来水浸泡、冲洗等方法对去除蔬菜表面的大肠菌群有一定效果,其中以冲洗效果最佳。此外,最好的杀灭蔬菜病原菌的方法是沸水浸泡。

扩展资料:

每个人一生中可能受到期150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的条件下并不引起疾病,有些甚至对人体有益,如肠道菌群(大肠杆菌等)可以合成多种维生素。

这些菌群的存在还可抑制某些致病性较强的细菌的繁殖,因而这些微生物被称为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但当机体免疫力降低,人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关系被破坏时,正常菌群也可引起疾病,故又称它们为条件致病微生物(条件致病病原体)。

机体遭病原体侵袭后是否发病,一方面固然与其自身免疫力有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病原体致病性的强弱和侵入数量的多寡。一般地,数量愈大,发病的可能性愈大。

尤其是致病性较弱的病原体,需较大的数量才有可能致病。少数微生物致病性相当强,轻量感染即可致病,如鼠疫、天花、狂犬病等。

参考资料来源:

十、病原微生物基础重点归纳?

病原微生物基础的重点归纳如下:

1.细菌:

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

分类:按革兰染色可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感染:通常通过接触传播,可引起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2.病毒:

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

分类:按遗传物质可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感染:通过吸附和穿入宿主细胞,利用细胞代谢系统复制增殖,引起细胞病变。

3.真菌:

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分类:按形态可分为单细胞和多细胞真菌。

感染:可通过接触传播,引起皮肤、肺部等感染。

4.寄生虫:

结构:包括原体和包囊。

分类:按寄生部位可分为内脏寄生虫和皮肤寄生虫。

感染:通过接触传播,寄生于人体内,引起相应器官的病变。

5.免疫系统:

免疫器官:包括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

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

免疫分子:包括抗体、补体等。

6.抗感染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包括屏障作用、吞噬作用等。

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7.消毒与灭菌:

消毒:使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使用强烈的物理或化学方法彻底杀灭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8.流行病学: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传播和分布规律,以及影响传播的各种因素。

Copyright © 2024 温变仪器 滇ICP备2024020316号-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