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cod 氨氮 总磷 总氮 国标:GB 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地表三类水质的部分主要指标是:COD≤20mg/L,氨氮≤1.0mg/L,总磷≤0.2mg/L,总氮≤1.0mg/L,类大肠菌群≤10000个/L,从中可以得知,总氮含量每升要小于等于1豪克,加亚硝酸(0-5℃),测量放出的气体的量(RNH2+HNO2→ROH+N2↑+H2O)
总磷:氧瓶燃烧,用水吸收(此时所有磷皆以磷酸根形式存在),再用磷钼酸比色法求出磷的量
氨氮指的是水中以游离氨和铵离子形式存在的氮,也就是说动物性有机物的含氮量比一般植物性的有机物含量会高,而人畜的粪便含氮有机物是不稳定的,很容易分解成氨,因此在水中的氨氮含量增高时是指氨或铵离子形式存在的化合氮。
总氮是指水中各种形式无机和有机氮的总量,其中包括有硝氮、亚硝氮和氨氮等无机物和蛋白质、氨基酸和有机胺等有机氮。
从以上讲述可以了解到,氨氮是总氮的组成成分之一,不过氨氮占总氮的比例关系大小这个不好确定!有的时候可能还会出现总氮的测定值低于氨氮的情况
总氮:用浓硫酸加热处理(加硫酸铜催化,此时所有的非氨氮也都会被还原成铵离子),加浓碱蒸出氨后用硼酸水溶液吸收,再用标准酸液滴定。
氨基:加亚硝酸(0-5℃),测量放出的气体的量(RNH2+HNO2→ROH+N2↑+H2O)
总磷:氧瓶燃烧,用水吸收(此时所有磷皆以磷酸根形式存在),再用磷钼酸比色法求出磷的量
一般来说COD浓度高,但是氨氮不一定高,但是氨氮浓度高,如果COD测量使用国标法,COD测量值也高,因为氨氮也可以被酸性重铬酸钾氧化。
COD:化学需氧量,(COD或CODcr)是指在一定严格的条件下,水中的还原性物质在外加的强氧化剂的作用下,被氧化分解时所消耗氧化剂的数量,以mg/L表示。
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氨氮是水体中的营养素,可导致水富营养化现象产生,是水体中的主要耗氧污染物,对鱼类及某些水生生物有毒害。
总氮:水中各种形态无机和有机氮的总量。包括NO3-、NO2-和NH4+等无机氮和蛋白质、氨基酸和有机胺等有机氮,以每升水含氮毫克数计算。常被用来表示水体受营养物质污染的程度。
总氮:用浓硫酸加热处理(加硫酸铜催化,此时所有的非氨氮也都会被还原成铵离子),加浓碱蒸出氨后用硼酸水溶液吸收,再用标准酸液滴定。
氨基:加亚硝酸(0-5℃),测量放出的气体的量(RNH2+HNO2→ROH+N2↑+H2O)
总磷:氧瓶燃烧,用水吸收(此时所有磷皆以磷酸根形式存在),再用磷钼酸比色法求出磷的量
这些废液属于危险废弃物范畴,需要找有资质处理的单位进行处理。
在你那暂存时需注意防止泄漏,最好做一个二次容器。总磷是指水体中的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有机氮等化合物中氮的总和;用TN表示。总磷是指磷酸盐、有机磷等化合物中磷的总和,用TP表示。污水中的总氮和总磷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及园林绿化化肥施用后的排出水。氮和磷是生物生长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但水体含有过量的氮和磷,就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
氨氮和总氮是反映水体中不同形式氮含量的指标,总磷是反映水体中总的磷化合物数量总和的指标,而氮磷元素都时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变差的重要因素。
氨氮(NH3-N)、总磷(TP)和总氮(TN)都是水质检测中重要的参数,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下:
定义和测量方法: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其测量方法主要有纳氏试剂法、水杨酸法、次氯酸钠-水杨酸法等。总磷是指水中各种形态的磷的总量,其测量方法主要有过硫酸钾氧化法、盐酸酸-硫酸钾法等。总氮是指水中各种形态的氮的总量,包括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等,其测量方法主要有过硫酸钾氧化法、盐酸酸碱滴定法等。
污染来源:氨氮的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田施肥等。总磷的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污染等。总氮的主要来源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污染、地表径流等。
污染危害:氨氮在一定条件下会对水体产生富营养化,导致水体中的藻类过度繁殖,从而影响水质和水生态系统。总磷也是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对水体中的藻类生长有促进作用。总氮过多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体缺氧,对水生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
治理和控制:针对不同的污染物,治理和控制措施也不同。对于氨氮,可以采用生物处理、化学沉淀、蒸馏等方法进行去除。对于总磷,可以采用生物处理、吸附、离子交换等方法进行处理。对于总氮,可以采用生物处理、膜分离、离子交换等方法进行处理。
监测和评价:氨氮、总磷和总氮的监测数据可以用于评价水体的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找出污染源和控制措施,为水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氨氮、总磷和总氮是水质检测中的重要参数,它们之间密切相关,但又存在区别。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水质状况和进行有效的水体治理。
Copyright © 2024 温变仪器 滇ICP备2024020316号-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