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仪器原理

光学自成像原理?

时间:2024-06-07 22:27|来源:未知|作者:admin|点击:0次

一、光学自成像原理?

光学成像

利用折射、反射等手段将物的信息再现。成像是几何光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实像与虚像、实物与虚物

1,物和像都是由一系列的点构成的,物点和像点一一对应。

2,实物、实像的意义在于有光线实际发自或通过该点,而虚物、虚像仅仅是由光的直线传播性质给人眼造成的一种错觉,实际上并没有光线经过该点。

3,物和像具有相对性,虚实之间也可以进行转换。

等光程面和严格成像

理想成像的基本要求是满足同心光束的不变性,并且从整个物和像的对应关系看,还必须要满足物像间的相似性。

空间上各个点之间的相互位置要一一对应,同时每一对物像点的颜色要一一对应。

要求成像的光学系统不产生畸变,没有像差、色差等。

理想光具组是严格成像的必要条件。

投影仪

投影仪的结构

投影仪的关键参数

亮度:家用一般 2000-3000 ANSI 流明(辐射光学部分细讲)

标准分辨率(真实分辨率或物理分辨率)

对比度:明暗区域最亮的白色和最暗的黑色之间 的不同亮度层级的测量(人眼一般接近2000:1)

投射比:投影距离D / 画面宽度W。(越小说明在相同距离下,投射的画面越大) 计算投影和幕布大小、距离之间的最佳关系。

投射比一般在1.5-1.9之间,小于1时一般称为短焦镜头,小于0.6称为超短焦。投影幕布一般用对角线的英寸数来标识,需要根据长宽比进行折算。

关于投影的幕布选择

玻珠幕, 表面增加了光学晶体玻璃球的涂层。特点是画面有鲜明的焦点感和活力,增益高、视角小。而最大的特点是“光线回归性”,即反射光线沿入 射光线的方向返回,这也是增益高的一个原因,对光线有一定的“收集”效果。

白塑幕,直接采用粗白纹面料,不做表面处理。特点是能把投影机的性能,原原本本的表现出来, 不加修饰,增益低、视角很大、颜色自然。

照相机

照相机的最简结构—箱式照相机

特点:无反光镜,直接取景对焦。

缺点:早先对焦慢,现代数码无反相机(微单)对焦速度可达0.06秒以内(sony a6000)!

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双反” Twin-Lens Reflex-TLR)

特点:两个镜头,上面的镜头通过固定的反光镜负责取景聚焦,与下面镜头联动;下面的镜头负责将影像传送到胶片上。

缺点:体积较大,操作不便,更换镜头时 需要两个一起更换。

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特点:(1)五棱镜、(2)反光板。几乎 完美解决了“所见即所得”的问题。

缺点:(1)活动式反光板使相机体积增大;(2)反光板开启的振动、机械切换时间等 影响相机的性能。

单反到无反的轮回

照相机的幅面与视角

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与视场角

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与像的大小

焦距越长,像越大(在固定大小的底片上所能收集的图像比例越小, 与视场角的缩小相对应)

镜头的焦距决定了视场,也就是镜头能够拍到多“宽”的画面。如果光线的交 点离传感器比较近的情况。

这会让被摄体的成像较小,反之则会较大。因此, 短焦距会产生较宽的视场——这就是短焦距镜头被称作“广角”镜头的原因。

反之也成立:长焦距产生较窄的视场,这类镜头被称作“长焦”镜头。

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与纵向间隔

短焦距,纵向间隔大 ,长焦距,纵向间隔小。

镜头的视场与像场

标准镜头的焦距以相机成像面的画 幅对角线长度为准,当镜头焦距接近某 类相机成像面的画幅对角线长度时被称 为该类相机的标准焦距镜头,简称标准 镜头或标头。

标准焦距镜头的视角约50° ,焦距 通常为45-55mm,画面透视关系类似 于人眼所感觉到的透视关系,拍摄效果 比较平实。是最基本的摄影镜头。

照相机的快门—光阑

光阑的定义:对光具组成像时的光束孔径、成像点偏离光轴的范围加以限制的透 镜边框、框架或特别设置的带孔屏障。

光阑是球面光具组近似成像的必然要求。孔径光阑(aperture diaphragm):决定轴上物点通过光具组光束孔径的光阑称为 孔径光阑或有效光阑。

被孔径光阑所限制的物、像方成像光束的张角分别叫做入 射孔径角和出射孔径角。孔径光阑是轴上物点傍轴条件的要求。

入射光瞳(pupil)和出射光瞳:孔径光阑在物方和像方的共轭。

孔径光阑和光瞳是对特定共轭物、像点而言的,不同的共轭点可以有不同的孔径光阑和光瞳。

主光线:物、像共轭光束中,与通过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中心光线共轭的光线。

视场光阑(field diaphragm):决定轴外物点的主光线能否通过光具组的光阑。恰好能通过光具组主光线与光轴在物方和像方的夹角叫做入射视场角和出射视场角。视场光阑是轴外物点 傍轴条件的要求。

入射窗(window)和出射窗:视场光阑在物方像方的共轭。

渐晕:当物点逐渐远离光轴时,参与成像的光线逐渐减少,导致图像逐渐昏暗, 称作渐晕。当入射窗就在物平面上时,渐晕将不出现。

二、光学成像卫星原理?

卫星成像主要采用光学成像和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技术从太空对地球或月球等天体进行成像,从而用于遥感、环境监测或军事侦察。

三、雷达成像和光学成像原理?

雷达成像原理 一种高方位分辨率的相干成象雷达。可分为侧视、斜视、多普勒锐化和聚束测绘等工作方式。利用合成的天线技术获取良好的方位分辨率,利用脉冲压缩技术获取。

光学成像基本原理1.光线在各向同性的均匀媒质中是直线传播的;2.光线在媒质中传播遵循独立传播原理;3.光线在不同的媒质界面上发生折射和反射。折射光线、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以及界面的法线均位于同一平面内。

四、内源信号光学成像原理?

技术原理

内源光信号(Optical intrinsic signal,OIS)

OIS采用了多个波长进行成像,得到多种生色团的浓度变化量图像,相较传统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且同一视野,并且可以提供多种生色团的数据,而这些生色团的浓度变化也可能与人体某些疾病有着密切相关,可作为诊疗依据。

在波长选择上,根据几种物质的吸收特性[11],脱氧血红蛋白(HbR)在600 nm波长时对光的吸收明显高于氧合血红蛋白,二者的等吸收点是500和570 nm波长,因此选取这3个波长。

细胞色素C以及细胞色素氧化酶总是存在两种状态下的相互转换,浓度之和不变。

分析其吸收光谱,在550 nm处细胞色素C出现差分吸收峰,在450和600 nm处细胞色素氧化酶出现差分吸收峰。

通过分析FAD的吸收光谱,发现FAD在450和470 nm处存在吸收峰。NADH的吸收峰值在紫外波段,可以忽略不计。同时,组织的散射特性也影响着内源光信号成像的最终结果。最终,选取上述6个波长。

五、光学显微镜成像原理?

光学显微镜是利用光学原理观察微小物体的仪器。它的成像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折射和折射率:物体中的透明或不透明物质对光的折射和反射会产生不同的相位差和干涉,从而形成图像。

2.放大和成像:光学显微镜通过放大物体的图像,使得人眼可以看到微小的细节。它利用了物镜和目镜两个透镜的组合,物镜将物体的实物像放大,目镜再将物镜成像的像再次放大,最终形成可见的放大图像。

具体来说,当光线穿过物镜时,由于物体中不同材质对光线的折射率不同,光线会发生偏折,从而形成一系列的像点。这些像点将进一步聚焦在目镜中,形成一个更加放大的图像。最终,人眼通过目镜观察到的图像就是物体的放大图像。

六、光学成像的原理及特点?

光学成像

利用折射、反射等手段将物的信息再现。成像是几何光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实像与虚像、实物与虚物

1,物和像都是由一系列的点构成的,物点和像点一一对应。

2,实物、实像的意义在于有光线实际发自或通过该点,而虚物、虚像仅仅是由光的直线传播性质给人眼造成的一种错觉,实际上并没有光线经过该点。

3,物和像具有相对性,虚实之间也可以进行转换。

等光程面和严格成像

理想成像的基本要求是满足同心光束的不变性,并且从整个物和像的对应关系看,还必须要满足物像间的相似性。

空间上各个点之间的相互位置要一一对应,同时每一对物像点的颜色要一一对应。

要求成像的光学系统不产生畸变,没有像差、色差等。

理想光具组是严格成像的必要条件

七、量子光学成像的原理?

您好,量子光学成像是利用量子光学的原理进行成像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光子之间的量子纠缠关系,通过对其中一个光子的测量,来确定另外一个光子的状态,从而实现对被成像物体的信息获取。

在具体实现中,首先将被成像物体放置在一束激光光束的传输路径上,使其与光子发生相互作用。然后,将光子分成两个部分,其中一个光子与被成像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并记录其状态,而另一个光子则不与被成像物体相互作用,作为参考光。

通过对被成像物体光子的测量,可以确定参考光光子的状态,从而得到被成像物体的信息。这种方法可以利用量子纠缠关系实现超分辨率成像,克服传统成像方法的分辨率限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八、光学成像基本原理?

光学成像

利用折射、反射等手段将物的信息再现。成像是几何光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实像与虚像、实物与虚物

1,物和像都是由一系列的点构成的,物点和像点一一对应。

2,实物、实像的意义在于有光线实际发自或通过该点,而虚物、虚像仅仅是由光的直线传播性质给人眼造成的一种错觉,实际上并没有光线经过该点。

3,物和像具有相对性,虚实之间也可以进行转换。

等光程面和严格成像

理想成像的基本要求是满足同心光束的不变性,并且从整个物和像的对应关系看,还必须要满足物像间的相似性。

空间上各个点之间的相互位置要一一对应,同时每一对物像点的颜色要一一对应。

要求成像的光学系统不产生畸变,没有像差、色差等。

理想光具组是严格成像的必要条件。

投影仪

投影仪的结构

投影仪的关键参数

亮度:家用一般 2000-3000 ANSI 流明(辐射光学部分细讲)

标准分辨率(真实分辨率或物理分辨率)

对比度:明暗区域最亮的白色和最暗的黑色之间 的不同亮度层级的测量(人眼一般接近2000:1)

投射比:投影距离D / 画面宽度W。(越小说明在相同距离下,投射的画面越大) 计算投影和幕布大小、距离之间的最佳关系。

投射比一般在1.5-1.9之间,小于1时一般称为短焦镜头,小于0.6称为超短焦。投影幕布一般用对角线的英寸数来标识,需要根据长宽比进行折算。

关于投影的幕布选择

玻珠幕, 表面增加了光学晶体玻璃球的涂层。特点是画面有鲜明的焦点感和活力,增益高、视角小。而最大的特点是“光线回归性”,即反射光线沿入 射光线的方向返回,这也是增益高的一个原因,对光线有一定的“收集”效果。

白塑幕,直接采用粗白纹面料,不做表面处理。特点是能把投影机的性能,原原本本的表现出来, 不加修饰,增益低、视角很大、颜色自然。

照相机

照相机的最简结构—箱式照相机

特点:无反光镜,直接取景对焦。

缺点:早先对焦慢,现代数码无反相机(微单)对焦速度可达0.06秒以内(sony a6000)!

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双反” Twin-Lens Reflex-TLR)

特点:两个镜头,上面的镜头通过固定的反光镜负责取景聚焦,与下面镜头联动;下面的镜头负责将影像传送到胶片上。

缺点:体积较大,操作不便,更换镜头时 需要两个一起更换。

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特点:(1)五棱镜、(2)反光板。几乎 完美解决了“所见即所得”的问题。

缺点:(1)活动式反光板使相机体积增大;(2)反光板开启的振动、机械切换时间等 影响相机的性能。

单反到无反的轮回

照相机的幅面与视角

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与视场角

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与像的大小

焦距越长,像越大(在固定大小的底片上所能收集的图像比例越小, 与视场角的缩小相对应)

镜头的焦距决定了视场,也就是镜头能够拍到多“宽”的画面。如果光线的交 点离传感器比较近的情况。

这会让被摄体的成像较小,反之则会较大。因此, 短焦距会产生较宽的视场——这就是短焦距镜头被称作“广角”镜头的原因。

反之也成立:长焦距产生较窄的视场,这类镜头被称作“长焦”镜头。

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与纵向间隔

短焦距,纵向间隔大 ,长焦距,纵向间隔小。

镜头的视场与像场

标准镜头的焦距以相机成像面的画 幅对角线长度为准,当镜头焦距接近某 类相机成像面的画幅对角线长度时被称 为该类相机的标准焦距镜头,简称标准 镜头或标头。

标准焦距镜头的视角约50° ,焦距 通常为45-55mm,画面透视关系类似 于人眼所感觉到的透视关系,拍摄效果 比较平实。是最基本的摄影镜头。

照相机的快门—光阑

光阑的定义:对光具组成像时的光束孔径、成像点偏离光轴的范围加以限制的透 镜边框、框架或特别设置的带孔屏障。

光阑是球面光具组近似成像的必然要求。孔径光阑(aperture diaphragm):决定轴上物点通过光具组光束孔径的光阑称为 孔径光阑或有效光阑。

被孔径光阑所限制的物、像方成像光束的张角分别叫做入 射孔径角和出射孔径角。孔径光阑是轴上物点傍轴条件的要求。

入射光瞳(pupil)和出射光瞳:孔径光阑在物方和像方的共轭。

孔径光阑和光瞳是对特定共轭物、像点而言的,不同的共轭点可以有不同的孔径光阑和光瞳。

主光线:物、像共轭光束中,与通过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中心光线共轭的光线。

视场光阑(field diaphragm):决定轴外物点的主光线能否通过光具组的光阑。恰好能通过光具组主光线与光轴在物方和像方的夹角叫做入射视场角和出射视场角。视场光阑是轴外物点 傍轴条件的要求。

入射窗(window)和出射窗:视场光阑在物方像方的共轭。

渐晕:当物点逐渐远离光轴时,参与成像的光线逐渐减少,导致图像逐渐昏暗, 称作渐晕。当入射窗就在物平面上时,渐晕将不出现。

九、初中光学成像的原理及特点?

平面镜成像是利用光的反射

成像特点是正立等大虚像

十、光学显微镜成像原理图?

光学显微镜原理如图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将像再放大一次。经过两次放大作用,就可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对于物镜来说,应使物距放在物镜的一倍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为看清物体,物距不能太大。同时,物镜的焦点与目镜的焦点是重合的,经物镜所成的倒立放大的实像必位于物镜的两倍焦距以外,而为了让该像落在目镜的焦距以内,所以目镜的焦距就必须大于物镜的焦距,这也是显微镜目镜的焦距应该大于物镜的焦距的原因。

Copyright © 2024 温变仪器 滇ICP备2024020316号-40